Tess文章

AI做外贸业务员?别闹了,一些官媒又在跨行瞎指挥!

最近,我看到某些官媒一本正经地发布了一条惊人的“科技成果”—“AI做外贸业务员,秒级回复,各种语言随时切换,大部分情况下比人强!”


看到这个报道,我差点把刚喝进嘴的咖啡配蒜蓉喷出来。AI最近确实很火,很有流量,但也用不着这么强蹭啊。

作为一个在外贸行业摸爬滚打19年的人,实在看不下去了。

AI真的能取代外贸业务员吗?这事儿,咱们不妨好好掰扯掰扯。

1.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,会说话 ≠ 会做生意

这些媒体天天吹嘘“AI能自动翻译几十种语言,随时切换,沟通无障碍”,好像外贸业务的门槛只在于“能不能用外语交流”似的。

拜托,这逻辑简直像是说:“你学会了做菜,就能开餐厅”。

会说英语、西班牙语、俄语,甚至加上阿拉伯语,就能做外贸业务员?

照这思路,咱们翻译软件开发商岂不是要垄断整个外贸市场了?

现实情况是,哪怕是一个母语是英语的美国人,他如果不懂商业,不懂谈判,不懂市场规则,直接把他丢到外贸一线,依然是个纯纯的菜鸟。

语言只是工具,真正决定订单成交的,是人的谈判技巧、商业思维,以及对市场的敏锐度。 

你会说十种语言又怎么样?如果客户要的是低价,但你的产品利润根本压不下来,你该怎么谈?

如果客户对你有顾虑,怀疑你的供货能力,你该如何打消他的疑虑?

这些问题,AI能回答吗?

AI可以翻译语言,但它无法翻译“人心”!

2. 做业务是跟人打交道,不是跟数据对话。

外贸业务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—搞定人。

而且,搞定一个客户,往往不仅仅是“说服”这么简单,而是涉及信任的建立、长期关系的维护、心理战、文化适应、甚至是跨国商业潜规则的运用。

这些,AI懂个屁。

AI的“秒级回复”,如果真管用的话,那所有的跨国公司早就裁掉销售团队,改用智能客服了。 

跨国贸易公司依然高薪招聘业务员,甚至那些全球五百强企业,依然愿意花大钱培养自己的销售团队,为什么?

因为跨国贸易的复杂性,远远超出了“语言沟通”的范畴。

说起文化差异,AI肯定不知道,你给德国人报价,他要你报净价;给阿拉伯人报价,他跟你谈“兄弟情”;你给印度人报价,他会直接要求你降一半。

AI能适应这些不同的沟通方式吗?

不,它只会机械地按照“最优解”给出一个冰冷的数据分析,最后被客户一句“你不懂我们国家的市场”直接怼回去。

还有采购心理, 你以为客户只看价格?错!

很多客户在意的是服务、交货期、品牌形象,甚至是心理上的安全感。

一个成熟的业务员可以通过语气、表情、历史订单记录来判断客户的真正需求,而AI只能盯着大数据算概率。客户要的是信赖感,而不是一套智能算法。

至于应变能力,AI完全没有。

外贸过程中,变量太多。客户可能突然改变订单规格、要求延迟发货、遇到海关查验、甚至资金链断裂需要延期付款……面对这些突发情况,业务员会用经验和灵活的谈判技巧去处理,而AI会怎么样?

AI只会冷冰冰地甩给客户一段模板话术,最后导致客户直接跑单。

所以,外贸行业并不是“你把AI往系统里一丢,它就能自动开单”的简单活儿。AI能辅助人,但绝对无法替代人。

3. 外贸业务最重要的是商业嗅觉,而AI根本没有

在外贸行业里,最赚钱的业务员往往不是那些最会报价、最会做PPT的,而是那些能提前预判市场趋势、比客户更懂产品、能抓住机会果断出手的人。

当你在行业里做了十年,你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,已经远远超过任何数据模型。

比如,某种产品的需求突然暴增,你能凭直觉判断出这个市场的潜力,而AI呢?它只能等数据积累够了,才给出“基于统计的建议”,可那时候,商机早就没了!

真正厉害的业务员,不是等客户上门,而是能提前布局,甚至“创造”需求。

比如,当疫情刚开始时,很多外贸人第一时间意识到防疫物资的机会,疯狂抢占市场。

而AI呢?AI只能等“历史数据”慢慢显示“哦,好像N95口罩的订单增长了”,等它反应过来,市场早就饱和了。

外贸业务员靠的不只是“报价和接单”,而是靠长期积累的信任关系。

有些客户就是喜欢跟熟悉的业务员打交道,不是因为价格最优,而是因为信任和默契。

AI能和客户喝酒、聊天、在危机时刻帮他们想解决方案吗?

说到底,AI就是一个工具,而不是业务员。

厉害的外贸业务员会把AI当作助手,利用它来提升效率,比如用AI分析市场趋势、生成邮件模板、做翻译等,但最终的成交,仍然取决于人的判断、谈判、情商和经验。

所以,那些媒体不懂外贸,却在那里胡乱下定论,实在是典型的“外行指导内行,误导小白坑惨人”。

下次报道之前,建议他们先派个记者去外贸公司实习半年,再回来吹AI的神话,不然,真的容易让人笑掉大牙。

外贸行业不会被AI取代,但一些不懂行的媒体,可能会被AI取代。

PS:

官媒这种对外贸一窍不通但又喜欢瞎指导行业的“专家”行为,不禁让我想起当年有些人说“互联网会让实体店消失”“电商会让批发市场灭亡”之类的荒谬言论。

现在来看,实体店该开还在开,批发市场照样人潮汹涌——只不过,那些当初被媒体洗脑的创业小白,早就交了学费,吃了亏,成为“时代的眼泪”了。

还有那个什么 “元宇宙将颠覆世界”的垃圾报道。

2021年元宇宙概念火热的时候,官媒也开始跟风报道,说“元宇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”“未来所有商业形态都要进入元宇宙”,让不少投资者和创业者冲进这个领域。

到了2023年,元宇宙基本成了笑话,大多数项目胎死腹中,相关概念股暴跌,创业公司倒闭,连Facebook(Meta)都不得不裁员缩减元宇宙业务。

真正落地的只有VR/AR技术的逐步发展,但这远远谈不上“颠覆世界”。当初被媒体吹上天的元宇宙平台,如今几乎无人问津,成为泡沫的典型案例。

对了,还有那个什么“互联网+”万能论,吹捧共享经济,导致全民创业踩坑。

在2015年前后,官媒疯狂鼓吹“互联网+”,宣称“万物皆可共享”,导致大量创业者一窝蜂涌入共享经济,比如共享单车、共享充电宝、共享雨伞、共享KTV,甚至出现了“共享马扎”、“共享睡眠舱”这种离谱项目。

几年后,这些共享项目几乎全军覆没。摩拜、ofo的单车变成路边垃圾,数百万押金无法退还;
共享雨伞、KTV更是连市场都没打开就死了。
最后,能活下来的共享经济项目,基本只剩下背后有巨头支持的(比如滴滴、哈啰)。
官媒当初吹得天花乱坠,让无数创业者烧钱入场,最终血本无归。而真正赚到钱的,是那些投机套利的资本方。
我们都是普通牛马,没钱没资源都不可怕,可怕的是,你啥都没有,又没脑子,那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。

好了,就这样吧。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转发给其他业务员看看,别被一些官媒呼过来的猪油蒙了心,瞎了眼,跳了坑。

2.23,深圳见。

深圳聚会分享内容参考以下两篇文章:
1、日销售额50万刀的店铺长这样
2、从小镇青年到资产千万,他走了13年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