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ss文章
三女生车内被烧死:别拿人命喂大数据

01
3月29日,安徽高速上,一辆小米SU7电动车撞上护栏起火,车内三名年轻女孩被活活烧死在车内。
这是一个听上去残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新闻,但它却真实发生了。
不知道有多少人对“自动驾驶”深信不疑,认为车祸一定是因为司机技术不行。
但我始终清楚,这三位女孩的遭遇,并不是一场偶然的悲剧,而是一次被美化包装的技术实验,一个打着“未来科技”幌子的现实陷阱。
我可以非常清楚地断言:
这不是第一起自动驾驶事故,也不会是最后一起。未来还会发生很多类似的惨剧,只是不知道,下一个倒霉的人是谁。
所以,我想问两个问题:
第一,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“自动驾驶”了吗?
第二,当事故发生时,到底谁负责?
02
想看清一件事的本质,只需要问两个问题:
谁得到了好处?
谁承担了代价?
在自动驾驶这场看似“科技改变生活”的浪潮中,答案呼之欲出:
是车企,用“未来科技”的名义推销新车型;
是资本,用“技术领先”的概念抬高估值;
是工程师,用用户数据训练更聪明的AI模型。
那么代价由谁承担?
是你,一个毫无防备的消费者;
是你的家人、你的乘客;
是那三个女孩的亲人,此刻正承受着无法愈合的撕裂之痛。
你以为你买的是“智能交通”,但其实你在:
自愿用生命和数据为企业做实验,只是你没有意识到。
03
自动驾驶出事了,谁来负责?
如果你真信任自动驾驶,那么请自问一个问题:自动驾驶出事了,谁来负责?
手动驾驶时,责任很清楚,是我,是你,是对方,法律有依据,事故能认定。
可当你开启“自动驾驶”,双手离开方向盘,双眼没有注视前方,一旦撞车、起火、丢命……谁来负责?
是司机吗?明明不是他在开。
是车企吗?他们会说:“系统没错,是你没及时接管。”
是监管吗?“我们正在研究相关政策……”
是法律吗?目前根本没有明确责任条款。
结果是:
你买了车,也买下了责任;
你用了辅助驾驶,却承担了完全驾驶的后果;
你信了技术的承诺,却发现出事只有你买单。
最后你发现,技术先进了,责任却消失了。
你以为你是车主,其实你只是那个被选中来交学费的人。
04
别再问“技术成熟了吗”,先问你愿不愿拿命试错。
面对一个噱头十足的新技术,别再问:
“技术成熟了吗?”
你该先问:
“我愿不愿意拿命试错?”
技术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,规则才是关键。
厂商优先考虑的,也不是安全,而是成本、效率、营销。
他们用一个不成熟的系统,打着“未来已来”的旗号,让你成为被默许牺牲的“数据供体”。
更可怕的是:
你出事了,他们升级了;
你死了,他们优化了;
你沉默了,他们继续吹“零事故”数据。
你的命,成了他们算法版本更新的注释说明。
05
你不是车主,你只是技术神话里的工具人。
很多人以为自己在使用自动驾驶。
不,你不是用户——你是训练工具。
每一次打方向、每一次刹车、每一次事故,
都变成数据,流进他们的云端,
成为AI模型更聪明的基石。
你不是使用者,是训练员;
你不是体验者,是试错者;
你不是上帝视角的未来人,
而是一个被剥夺了知情权和安全权的普通人。
你买的不是一辆车,
你买的是一张“技术冒险门票”。
票面没有保单,背面没有免责,
出了事,他们连一句感谢都不会给你。
06
我们要的,不是更聪明的车,而是更清晰的责任边界。
自动驾驶不是“车自己开”那么简单。
它涉及的,是一个完整的交通生态系统:
法律法规
消费者权益
事故认定机制
保险理赔责任
但现在,我们只有高调宣传的“智能”,却没有低调落地的“负责”。
我们自以为在享受科技红利,
其实走进的是责任不清的法律盲区。
科技可以快,但责任不能缺席。
未来可以来,但不能踩着无辜者的生命。
我并不反对自动驾驶,甚至我热爱技术的进步。,但前提是:
每个人知道风险在哪里;
每场事故都有明确责任方;
每一条生命,都不是技术进程中“可容忍”的代价。
07
写在最后:
如果今天你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出门,
出了事,是系统误判,撞了人、撞了墙、撞了你之后,
你准备好承担这一切了吗?
你知道出了问题,到底谁会和你一起负责吗?
如果你不知道答案,
那么请你,先不要轻信任何一个技术神话。
别用你的命,为别人完成他们的“未来演示”。
愿那个燃烧在高速上的车里、
消失在黑夜里的三个女孩,
不是下一场升级补丁的脚注,
而是唤醒世界的声音。
如果你不发声,下一次被默许牺牲的,可能就是你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