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ss文章
资本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消费选择
01
(相关阅读:难以释怀:当我成了日本公司的客户)
这就是为什么我到了日本的酒厂后,第一句就说:
把最好的梅酒拿出来。
因为要比价格和品质。
我和国内外不同的酿酒师都聊过,最后得出的结论是,酿酒这种工艺,是没啥技术壁垒的。这也是酿酒师亲口承认的,因为配方和工艺都是公开的。
不过,即便没啥技术壁垒,且在原材料、卫生条件、生产条件(机器设备)都一模一样的情况下,各家酒厂生产出来的酒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。
为啥会这样?
因为酿酒师和厨师的性质是一样的,主理人的工作习惯、酿造手法不同,对“好酒”的品鉴标准也不一样(酒是要品的,主理人的个人感觉很重要),这就导致在客观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,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,最终酿的酒的口感不同。
这就像大家都会炒酸辣土豆丝,你炒出来的和大厨炒出来的味道肯定是不一样的。
以梅酒为例,最高标准是本格酿造法。
本格的意思是不加任何添加剂,仅用梅子、糖、基酒为原料。
而普通的梅酒酿造主要借助于人工添加 酸味剂、香精、酒精、普通梅子汁勾兑出来。
虽然叫梅酒,但梅子反而成了辅料。
黑心商家为了降低成本,甚至一颗梅子都不用,纯勾兑。
02
需要说明的是,即便是本格梅酒,也是按照原材料分等级的。
最好的梅是日本和歌山地区出产的南高梅,就酿酒而言,青梅优于完熟梅。
糖则是,冰糖优于黑糖;
基酒则是谷物蒸馏酒为最佳。
因为谷物蒸馏酒通常以荞麦等淀粉为原料,特点是无味,所以,它会在不破坏梅子香味的情况下让人品尝到酿造酒精。
而我让酒厂出示的“最好的梅酒”,就是酿造标准是本格,原材料是最优的梅酒。
所以,如果你想找到顶级的梅酒,标准是固定的:
酿造方法:本格标准(不加任何添加剂,包括水)
原材料3种:
南高梅(青梅)
糖:冰糖
基酒:谷物蒸馏酒
当我最终拿到工厂的报价,再比较之前做的市场调查,对比一些知名品牌同等标准的梅酒,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。
对比实在是太明显了!
我进口的本格标准的梅酒,用最好的原材料,加上运费、进口的各种税费,最终定的零售价是168元。
但是,某一知名日本品牌的本格梅酒售价是1855,而且这款本格梅酒还没有标注梅子的种类。
果然是,没有对比,就没有伤害。
信息壁垒和品牌溢价为商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,但是,消费者却成了冤大头。
想到那些奢侈品包包,都是动物皮做的,就是有了品牌的加持,价格却变成了天价。
昨天很多小伙伴留言,有人表示感谢的。
也有人觉得产品虽好,但拿出来送礼价格太低,档次不够。
不得不说,资本玩的鬼把戏已经深入人心,以至于让很多人即便在知道事实的情况下,仍然心甘情愿被收割。
果然,贩卖人性才是最高明的玩法。
03
无论是个人消费还是送礼,购买名牌实际上是在传递某种社会信号,表明你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品味。这种社会身份的购买不仅满足了送礼者的心理需求,也让收礼者感到被重视和认同。
在资本的操控下,品牌价值和文化符号的绑定成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策略。
比如,很多奢侈品品牌通过制造稀缺性、推出限量版产品、与名人合作等手段进一步强化品牌的独特性和社会地位象征。
这些手段加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,让他们认为自己购买的不只是物品,而是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消费群体。
这种“感觉”和“社会身份”是资本巧妙操控的产物,利用了人类追求认同、归属感和自我提升的心理需求。
通过长时间的观察,我发现这种策略极其有效,以至于即便消费者知道有更优质、更实惠的选择,很多人仍然会选择名牌产品。
就这样吧,成年人只能被筛选,不能被教育。
PS:做生意,还是做老客户比较好。老客户会让你的生意越来越简单,开发新客户太累了。
昨天有1024人付款,回头客占74%。
这1024单,最少买一瓶,最多买5瓶。(店铺做了限购,我的本意是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这款酒,而不是迅速卖光)
即便这样,刚刚看了一下后台,现在也就只剩下一点点库存了。
这说明,大家还是识货的。
估计今天就没了。
如果你还没有没有尝过最高标准的梅酒,不妨试一试,最好把那一千多的也买回来对比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