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ss文章

操控

01
我面前放着一个馒头,这是事实。
 

你面前放着一碗米饭,这是事实。

我说,馒头比米饭好吃,这是我的个人观点,并不代表事实。

你说,米饭比馒头好吃,这是你的个人观点,也不代表事实。

所以,有人说你人品很差、能力很差、品味很差,这只是他们的个人观点,并不一定代表事实。

你不需要因为别人的观点让自己陷入苦恼。

就如同看到一个榴莲,

A说,好香啊,太好吃了。

B说,好臭啊,太恶心了。

榴莲没变,变的是人的观点。

如果榴莲想做一个happy的榴莲,去跟觉得它香的人在一起就行了。

如果你想做一个happy的人,去找自己的同类。

在如今信息繁杂的时代,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层出不穷,可惜的是,许多成年人甚至分不清哪些是事实,哪些是观点。

这就像是有人塞给你一副看不清的眼镜,让你从这个眼睛里去看他的世界观,你因为分不清事实和观点,甚至不知道自己戴上了这副眼镜。

于是,不知不觉中,就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,甚至为别人的偏见买单。

什么是事实?

事实是客观存在的、可验证的内容,是“发生了的事情”

比如“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”是一个事实,因为它可以被验证,也不会因人而异。

而观点是基于个人经验、情感和偏好的一种看法,并不具有普遍性。

比如“星期六总让人感到快乐”,这是一个观点,因为这只是某些人感受到的,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。

02
分不清事实与观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?
 

最直接的结果是,让我们变得容易被操控。

很多广告和新闻都会把观点包装成“事实”来影响我们。

比如某些培训机构打的广告:“参加了XX课程,客户成交量迅速上升”,看似像在陈述某个事实,但其实不过是广告主的一种观点。

不仔细思考的人,很容易在潜意识中接纳这种信息,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决策的依据,最后成了被操纵的对象。

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或标题里,我们也会经常看到“震惊全国”“史无前例”“惨不忍睹”“丧心病狂”等词语。
这些词汇极大地渲染了事件的严重性,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愤怒或恐惧,让人产生愤怒和厌恶,甚至对整个社会治安问题产生怀疑和担忧。
在关于经济形势报道中的情绪化表达诸如“崩溃”“危机四伏”“雪上加霜”;
在谈到股市下跌时,评论会说“市场陷入恐慌”“股市一片腥风血雨”。
这种表达会放大人们的恐惧感,影响投资者的信心,甚至导致进一步的市场抛售行为。
这些情绪化的词汇和夸张的表达常常激发读者的强烈情绪,从而影响其判断和态度,掩盖问题的深层原因,使公众失去理性思考的空间。
如果你分不清事实和观点,就会把这些莫名其妙的观点操控。
03
那么,如何分辨事实与观点呢?

1、识别关键词。

警惕情绪化的词汇,你要清楚,这些词通常不是事实陈述,而是带有个人色彩的评价。

留意这些词,能帮助你在日常阅读和听取他人话语时,迅速判断出哪些是对方的个人观点,哪些是事实,哪些是添油加醋的事实。

2、多问“为什么”

面对一个信息时,试着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,寻找背后的逻辑依据。

比如,当有人说““参加了XX课程,客户成交量迅速上升”,你可以问:

  • “谁的成交迅速上升了?”

  • “成交上升和课程有多大的关系?”

  • “成交率和之前相比提高了多少?”

  • “成交率显著提到的人占参加课程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多少?”

多问“为什么”不仅可以过滤掉不实信息,还能锻炼你的批判性思维。

3、避免被他人挑动情绪。

情绪是分不清事实和观点的最大障碍。

观点很容易激发情绪,而事实则会让人冷静。

遇到让你情绪波动的信息时,不妨冷静下来,想一想这是事实还是观点,如果是观点,别人是否有意无意在影响我的判断?

4、反思他人说话的动机。

很多人分享观点并不是为了告诉你真相,而是为了传达他们的主观看法。

有时候甚至带有明确的目的,比如推销、影响或操控你的决策。

举个例子。

昨天有人咨询我AI鼠标,我一看他的身份是个研究生,就根据他的身份回复了一句话,这句让他立刻下单购买。

在这个案例中,事实(01通道是全科博士水平)和动机(我想卖货)完美戳中了消费者的敏感点,于是交易迅速达成。

假如咨询的人不是在读的研究所,而是一个外贸业务员,我肯定不会用“全科博士”这个事实来吸引他。

最后我想说的是,要做到独立思考,分清事实和观点是第一步。

当我们能识别出哪些是别人的意见,哪些是客观的事实,才更容易摆脱他人对我们的影响。

别人的观点虽然可以参考,但不必让它牵引我们的判断。

就像喜欢榴莲的和不喜欢榴莲的,谁也不用去改变谁,彼此保持距离即可。

我们一定一定一定不必为了迎合别人的意见而压抑自我;做一个理性判断的“清醒派”,你会发现,生活的许多烦恼和纠结都是多余的。

连美刀和黄金都做不到让人人都喜欢,何况你我。

今天就这样吧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