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ss文章

如何在离职前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

01
 
某平台离职员工发了个帖子,曝光他曾经工作的某平台给入驻商家发的很多询盘都是假的。
 
该员工还透漏,平台有专门负责编造假询盘的部门,以至于很多公司都会收到一模一样的询盘。
 
这让我想起了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,含泪说了一段震人心魄的警世之语:

“可知这样大族人家,若从外头杀来,一时是杀不死的,这是古人曾说的‘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’,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,才能一败涂地!”


果然,帝国的大厦都是从内部坍塌的。

不过,平台自己编造假询盘似乎早就在业内司空见惯了,也不算新闻。

以前只是入驻商家自己猜测,现在是平台内部人跳出来揭露,正面证实了之前的猜测而已。

于是,一些事情进入了死循环。

商家抱怨说平台没询盘;

平台就让商家收到很多“询盘”;

商家说这些询盘回复了没反馈,成交不了订单;

平台说,

你看谁谁,人家都能成交,是你们的业务员不行,要不,来上我们的询盘回复课程吧。


于是,平台又割了一波商家的培训费。

上了课要是还没效果,平台就说,

业务员能力不行,要不新招一些能力强的,要不让他们继续培训。


要是还没效果,平台就说,是你们投流方案有问题,顺势给你推几个广告套餐,让你加大广告投放,多多投钱。

在钱的加持下,终于来了一些真询盘,或许还能成交个小单。

这时候,平台就会跳出来说:

你看,按照我们的指导,你就会拿到结果,所以,不是平台不行,是企业自身的问题。


到最后,功劳都是平台的,问题都是企业的,让企业花了钱也吃了亏,真是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。

这套玩法,精确拿捏了商家的心理弱点,形成了一个完美的“收割闭环”,总结起来就是分6步走:

1、制造假象(虚假询盘);

2、引导焦虑(你怎么没成交?是你能力不行);

3、提供解法(培训、广告投流);

4、让商家尝到一点甜头(投钱后终于有些真实询盘);

5、强化依赖(你看,我们的方法有效,继续投吧);

6、持续收割(培训费、广告费、续费)。

本质上,这就是一套高级一点的PUA+资金盘模式,和赌博的底层逻辑是一毛一样的。

你越投钱,越难抽身;

你赢了一次,就会觉得自己能继续赢;

你输了,平台告诉你:

“再试一次,调整策略,或许就赢了。”

赌场、传销、甚至币圈的某些割韭菜方式都是这个套路。

02

看清了他们的套路,接下来我聊聊外贸企业如何避免被套路。

首先,建立自己的获客渠道,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
单纯靠平台获客的风险极高,别的不说,他们忽然把你的店铺封了,你就啥都没了。

所以,社交媒体+SEO+私域才是长期可持续的方式。

说点题外话,外贸人有国外的资源,可以考虑进口出口一起做,这样就不太会受汇率影响。

其次,不要迷信平台话术。

平台让你“再试一次”,你就要想想:平台赚钱了吗?我赚钱了吗?

如果只有平台赚钱,而你持续亏钱,那就是个骗局

再次,计算ROI,不做“沉没成本赌徒”,一定一定一定要及时止损。

你的每一笔营销投入都应该计算投入产出比,别因为前面投了很多,单纯因为“不甘心”,或者看到别人赚钱了就继续投。

最后,不轻易相信“成功案例”。

任何平台都会展示“成功案例”,但你要问的是:

这个比例是多少?


如果1000家商家里只有10家成功,那意味着你的失败率高达99%。

不说成功比例,就像抛开剂量谈毒性,本质是耍流氓。

除此之外,你还要定期复盘,不让自己陷入“温水煮青蛙”的模式,算一算自己在这个平台上到底赚到了多少。

如果在一个平台上持续投入半年都没效果,就要果断止损,千万不要被平台的“再试一次”洗脑去付费参加什么狗屁培训。

说实在话,现在优质的免费资源不要太多,油管上的各路大神为了给自己增加粉丝,真的是掏心掏肺地把好东西往外讲,且一分钱都不收,最多你在看的过程中看几秒广告。

看几秒广告会死吗?会被割肉吗?

既然不会,干嘛不去用优质资源学习,而是被绑定到某个平台一直被收割?

今天就这样吧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