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月我们公司有两场展会,月初是美国的CES,月末是英国的Bett,这就意味着我要带着3本护照出行:有美国签证的护照+有英国签证的护照+2024年更换的新护照。换句话说,只要我的行程里有美国+日本 or 欧盟国家,都要带3本护照出去。我现在非常清楚地知道,商务人士有时候带好几本护照出行是正常的,不是装13,但是搁到刚毕业的时候,是理解不了的。因为那个时候,我连各个国家的护照种类都没搞清楚,也没想到自己每年要出去那么多次。之所以不清楚,就是当时的工作还没这个需要,那些东西还距离我很远。讲真,如果不是口罩3年降低了我出国的频率,那本2019年换发的护肯定要更早更换,有可能2022年或者2023年就用完了。
很多事情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时候,看起来可能不合常理或令人困惑,但当自己经历了之后,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所以,有些经验和知识是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才能获得的,有些事,不身在其位,永远都理解不了当事人的行为和选择。
这次出去见客户,一个很熟悉的老客户问我每天发表的文章是谁写的,我说是我写的。
他又问,确定没有团队帮你,每天都自己写?你那么忙,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写。unbelievable!
我不去过多解释,是因为此时的我已经彻底明白,有些事情只能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。
正如当初我对别人拿着三本护照出行的困惑,只有当自己面对多本护照的问题时,才明白当初的“不可思议”其实是合理的。
我想,这样的理解和宽容是人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,也显示了我对自己选择和能力的自信。
中国有句话,叫做“不经他人苦,莫劝他人善;若经他人苦,未必有他善”,和今天讨论的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我们在未曾经历某些事情时,很容易对他人做出简单粗暴的判断,但事实上,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原因与背景。
最后我想说的是,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看到别人的事,多些共情与尊重。
真的,即便我们看似站在相同的情境中,也无法完全感同身受,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力量和面对困境时的选择都是不同的。
所以,与其轻易地劝说或评价,不如怀着理解与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人的决定和行为。
PS:时常有人留言,问我为什么总是一个出差,是否缺个拎包的。
我的确缺个能随时能跟我出去的助理,个人能力暂且不论,硬性条件是,TA需签证自由。